在你们的亲密关系中,你释放了你内心真正的孩子

在你们的亲密关系中,你释放了你内心真正的孩子

每个人都想从别人那里获得能量。如果你是能量的给予者,你会在关系互动中受欢迎,能量会开放;如果你是一个能量接受者,你的能量是紧张的。

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有一个不成熟的婴儿。

我们以为在感情中寻找的是爱和亲密的伴侣,但内心深处,其实是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养育者(父亲或母亲)。

当我们无法享受到完美父亲般无条件的关怀,以及伴侣关系中完全忠实地聚焦在我们身上的肯定和关注时,这个内心的女婴就会产生深深的不满、不安和缺失感,害怕被伴侣抛弃和背叛。

因此,在我们内心深处,我们都有深深的恐惧要面对。

  

  -01-

  释放真正的内在小孩

从小到大,我们在和父母互动的时候,其实已经构建了内心内化的爸爸妈妈。这种内化的爸爸妈妈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超我”,我们进入了与这个巨大的超我的关系。

我们在相互交往的时候,如果不释放“超我”的力量,就无法释放内心的孩子。如果这个内心的孩子得不到解放,我们就无法相互交流。

如果你内心的孩子和我内心的孩子不能自由地玩耍和互动,就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状态,然后就没有办法理解那种深深的默契。

换句话说,两个人必须放下防御,面对问题,尊严问题,竞争力问题,角色扮演问题,重男轻女意识或者母性意识,然后内心的孩子才能平等地互动。

 

但是这个内心的孩子不能互动太久。

如果时间过长,有些人会利用所谓自恋型边缘症的特点,即以自我为中心控制对方的宝宝需求或宝宝表现,这也是一种非常“巧妙”的控制手段。

因为当你成为一个吃奶的宝宝时,对方不停的给你喂奶,照顾你,可以满足他照顾者的需求。

这个时候,你用被关心的方式控制对方,对方也用关心你的方式控制你。这种物化的双向互动模式,必须经过转化和放下,两个人才能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。

  

  -02-

  我们最深的恐惧。

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,其实都生活在一种“本体”的状态中。

随着成长的开始,一些父母在早年生活中的不当对待或创伤经历,会逐渐造成内心的“坑坑洼洼”和缺乏感觉。

比如我们小时候,父母不重视我们,或者不肯定我们的价值。结果,我们有了内在的坑洼,比如不安全感、自卑和自我否定。事实上,这些坑洼和匮乏感并不是真实的,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
然而,我们认同这种不足,并建立了一系列自我保护机制来掩盖或填补坑洼。

比如,我们很多人会不断追求财富、成就和外表来填补内心的低价值。但无论我们拥有多少,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,或者内心还是不满足。

其实越是外在的思考,别人越会立刻看穿你的自卑。你穿的配饰越多,高跟鞋就越高,越“虐”自己。

当我们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投射出这些内心的坑坑洼洼,对他人缺乏感情时,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就会有依赖和把握,我们会期待伴侣像完美的父亲(母亲)一样填补我们所有的缺失。

当这种期待落空时,怨恨、批评和谴责就会逐渐浮现在我们的内心世界,从而把关系越推越远。

  

  -03-

  放下投射和期待

如果我们想改变我们的关系状态,真正活出我们内心的独立和力量,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对伴侣的期望。

为什么要放下期待?因为“期待”意味着在对方真实状态之外编织一个二元对立的理想状态。

 

一旦有了期待,我们就会进入这种由头脑编织的理想图景,而不是与当下彼此的真实状态互动共存。

于是我们开始在脑海中不断的比较和判断,抱怨对方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标准,然后关系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痛苦。

所以,我们要先看到未来,先放下内心的期待。

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有机会看到彼此的真相,在关系的互动中与对方有真正的交流。

放下这些外部预测和期望后,我们应该回顾一下自己:

我的怨恨和恐惧的真相是什么?

我们不应该认为怨恨是我现在的真相,或者不满是我的真相。这种不满或怨恨的背后,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。

但是“俯视”真的不容易做到,因为心灵的意识活动、心理活动以及这些身心的变化都是极其微妙的。

这是一个内心微妙的世界。

我们的思想比光速还快,宇宙中最快的就是思想。所以能否捕捉到内在的思想,看到这些内在思想的瞬间变化,是东西方一切精神教义和身心合一的基础。

因此,我们需要训练自己随时被刻在生活中,同时关注外在和内在。这叫做“整体”训练。

整体观意味着同时观察内部和外部。向外,我要和随时看到的各种人和事打交道,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;

向内,我想随时观察自己内心在与这些人和事互动过程中的反应模式。

 

如果我在与某人的互动中感到自卑,我们必须能够意识到我现在感到自卑。

因为在这种自卑心理产生的那一刻,我们其实马上就有了排斥心理,不愿意回头去体验。谁喜欢自卑?

当我们自卑的时候,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马上冲出去,去百货公司买一个名牌包,用这个名牌包来掩盖我的自卑。

也有一些人,在她觉得不舒服或者自卑的时候,可能会拿起手机和闺蜜聊天,从而“脱离”当下与自卑的共存。

只有当我们真正有向内探索的意愿,不逃避当下每一个内心的真实,才能逐渐找到这些内心匮乏感的来源。

他们可能来自童年,或者过去一些类似的经历和习惯等等。

只有通过无差别的、无所畏惧的、整体性的自我意识,才能穿透潜意识底层这些深层次的不足,找到自我自足的本性。

因此,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同样的理性、同情心和对人性的热爱。

 

更多内容打开心灵疗愈站www.668wxp.com,建站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身心灵成长,疗愈内心伤痛。包含各类潜能开发,神秘学资料、吸引力法则、风水、占星、塔罗…..整理了市面上的灵修书籍,永久更新,数千上万个书籍影音文件供大家下载

分享到 :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... 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