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开学季,总有不少话题引爆家长圈。
这几天,博主@董超发了一段视频,看着乌泱乌泱上学的孩子,他想跟大家聊聊对孩子成长的真实想法。
他想起看到的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:为什么医生养孩子都佛系,而老师养孩子都严厉?
答案是:“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,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。”
其实不只是老师,咱们很多人都希望孩子养成学霸体质,一路绿灯跻身名校。
但事实很残酷,大伙拼命卷,卷到最后才发现,自己和孩子终究还是普通人。
更何况,很多孩子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,身心出现各种问题。
所以,当医生见过大大小小的病例,听过父母撕心裂肺的哭声,就比旁人更真切体悟到:
考分、排名、奖状……在孩子的健康面前,不值一提。
新学期开启,和家长们说句心里话——
只看重成绩而忽略孩子,是这世上最大的本末倒置。

博主还说了句很扎心的话:
“咱们盯着奖状发笑,却看不见孩子握笔的手在颤抖,你以为在给孩子铺路,其实拆了孩子的桥。”
随后,他讲起一位朋友的事。
他朋友十分要强,尤其有了孩子后,更是充满干劲,发誓把孩子培养成才。
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,什么时间吃饭、睡觉、学习都一一规划,不能浪费一分一秒;
孩子上学后,更是报了十几个兴趣班、提升班,打造孩子的综合竞争力。
朋友自以为做得万无一失,但问题还是像炸雷一样,忽然在孩子身上炸开。
读六年级那年,孩子突然开始胸闷、手抖、失眠,情绪上也很不稳定。
几番检查后,各大医院都断定,这孩子患上了抑郁症。
一时间,朋友的天塌了,殊不知,孩子的内心世界,早就坍塌了。
最后,这孩子不得不休学,曾经的那些努力,都成了令人心痛的病例。
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做过这样一则预言。
以后家长见面,很可能这样聊天:
“你家孩子抑郁了吗?”
“嗯,抑郁了。”
“哎,我家孩子也是。”
初看这组对话,还觉得很夸张,但现在看看,心情就无比沉重。
北京安定医院曾对73000多名少年儿童做了一项长达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。
结果发现: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到17.5%。
也就是说,每6个孩子中,就有一个患有抑郁等精神类疾病。
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,但我们却用沉重的爱,过高的期待将孩子压垮。

网友@梅子姐,六十多岁,在湖州给女儿看孩子。
二三十年前,她女儿读高中时,发生了一件逆转命运的事。
当时,女儿原本在省重点高中读书,成绩也说得过去。
但就在高三,高考冲刺的最后一年,女儿变得非常厌学。
孩子先是拼命抵抗上晚自习,说早上六点到校,晚上十点放学,比坐牢都煎熬;
而后又找各种理由请假,躲避各种大小测试,和老师、同学闹不少矛盾。
但梅子姐没有指责孩子,而是细细问她,到底怎么想的。
女儿说:“我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料,苦学这么多年,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。”
梅子姐一听,就叫来丈夫、爷爷奶奶开了个会。
当听闻女儿不想学习时,丈夫问:“那你将来怎么打算?”
孩子说:“学门手艺就行。”
当爷爷奶奶问:“那过去的书,不白读了?”
孩子说:“没有白读,起码让我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了。我擅长动手做事,而不是抱着书本硬学……”
梅子姐最后问:“那你不后悔?孩子笃定地点了点头。”
之后,梅子姐一家接纳了现实,允许女儿做自己的选择。
也就是高考前,女儿不再做什么冲刺复习,目标也不再是985名校。
高考成绩出来后,女儿果然只过了三本线,最后读了一所民办院校的烘焙专业。
等大学毕业后,女儿回到小县城,开了家蛋糕房。
如今也结婚生子,过着普通又安稳的小日子。
有时候我就在想,这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,也是一种幸福。
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:
普通人的一生应该是怎样的?
一个网友回答说:
“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,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,顺顺利利地读完大学后,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,然后结婚生子,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,就这样平平淡淡地活到七八十岁。”
曾经,觉得这样活太乏味,但有了一定的阅历后,才知道,做个普通人都不简单。
所以,我们不要“退而求其次”地接纳孩子普通,而是认可孩子,能做普通人也不错。
媒体人@九边,去年回老家,看望了一位高中老师。
这位老师,有三四十年教龄,马上退休了。
谈起这些年的经历,老教师很感慨,说了几句大实话。
“我发现,孩子们聪明不聪明,是天赋,会不会努力,也是天赋。”
智商是天赋好理解,为什么说努力也算呢?
因为,有些人就是会学,有些人只是苦学。
就是说,力气能不能使在关键点上,能不能带着思考努力,不是所有人都会的。
过去理解的努力,大都是蛮干、硬学,不算是有价值的努力。
再说一点,就是应试教育,是一种排位赛,不可能人人都拿第一。
而且学习这东西,只有一小部分人天生适合,更多的人并没有学霸命。
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,再看看身边的人,是不是绝大部分人的学业情况都一般。
年龄越大越看得清,人生有很多战场,有些咱们擅长,有些不擅长。
若想实现个人价值,咱们和孩子都得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系。

上周同学聚会,碰上了初中同学张磊。
他外号“碎嘴子”,当年绝对是班里最让老师头大的学生。
不仅成绩差、话多,还怎么批评都没用,四处“惹是生非”。
中考后,他去了技校,从此一别,多年未曾联系。
这次看见他,感觉他整个人很不一样了。
言谈间充满自信,待人接物非常得体,给人很舒服的感觉。
私下一打听才知道,人家张磊现在是某教培机构合伙人,收入不菲呢。
我就纳闷:自己都是渣子生,成年了竟去教学生,这也太离谱了!
张磊或许是看出我的疑惑,就找机会说起这些年的经历。
原来,他去技校后学了编程,但编程水平远远不足以让他进大厂。
一次次面试中,有人发现他口才好,就建议他去教孩子编程。
于是,张磊又管家里要了几万块,进修了口才和教培运营。
关键是一路走来,他父母都很支持他,从没有说他不务正业、没出息之类的。
我同学的人生,再次印证了这句话:
“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,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成才方式和成长经历。教育不是工厂铸件,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。”
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亚当·格兰特,提出过一个理论——优势教养。
他发现,很多年来,父母都紧盯着孩子缺点,反复做“纠正、纠错”的事。
结果孩子抵触、叛逆、学习动力极低,长大后也很难有所成就。
格兰特就呼吁,一定要转变思路,进行优势教养。
也就是在“扬长”和“避短”之间,选择培养孩子擅长的事。
一个园丁在养花的时候,如果只关注除草(除掉缺点),却没有注意施肥(发挥优势),恐怕很难等到鲜花盛开的那一天。
毕竟,人,只有做真心喜欢的事,才有不竭的动力与运气。
大约上周,看了篇《南方周末》关于孩子便秘的报道。
本以为,就我儿子胃肠功能紊乱,在学校大不出便便。
没想到,上海的某项调查显示,患有“功能性便秘”的学生比例,竟高达13%。
按理说,孩子不是便秘的主要人群,却因为种种原因,出现了如此症状。
学业压力大,课间休息时间短,睡眠时间太少……
便秘这种“隐晦”话题,从侧面反映出,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视了。
哲学家卢梭说:虚弱的身体,永远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。
把孩子健康摆在首位,是每位家长应有的清醒。
轻松的家庭氛围、不焦虑的情绪状态,才是我们给孩子最棒的开学礼物
评论(0)